庄子镇鲲鹏大道自南向北拍摄
庄子镇鲲鹏大道自北向南拍摄
庄子镇原属考城县;1954年考城、兰封合并后归兰考县;1956年划归民权县。
张楼:明末,张氏族人自山西迁此,盖楼一座,故名“张楼”。
如意:中华民国七年 (1918年),张、伏、吕等姓由张楼村相继迁此,美满如意,故名“如意”。
李胡同:明万历年间,李、胡两姓相继从山西洪洞迁此,聚落中间自然形成一条较大胡同,由此而得村名“李胡同”。
史先庄:史姓祖籍山西,明万历年间迁至村北黄河故堤外定居(今水库处),后有原籍几姓乡邻随迁,因史姓先来、故名“史先庄”。
高堤岭:1958年,老流通集建水库时,居民刘、白二姓迁此,初称农业队。居故堤高处,西有北关镇堤河岭村,东有山东曹县高堤圈村,易名“高堤岭”。
义和:中华民国十六年(1927年),史、安、刘等姓分别从本乡史安庄、刘白庄迁此租田耕种,定居后睦邻友好,情投义和,故名“义和”。
安新庄:中华民国六年(1917年),安姓自老安庄迁此建新村,故名“安新庄”。
魏楼:明初魏氏自山西洪洞迁此,后盖楼一座,故名“魏楼”。
刘白庄:中华民国六年(1917年),刘、白二姓自鲁西南老刘庄到此,故名“刘白庄”。
帅庄:明弘治中期,帅姓自鲁西南迁此,名“帅庄”。
清莲寺:此村为战国时期村庄,庄周故里。清莲寺系前唐所建,为优婆说法、舌吐青莲之处。后村以寺而易名“清莲寺”,现有1626年重修庙碑一处。
《考城旧志古迹志》载:清莲寺有宅一区,为庄周胡同。庄周胡同东南隅有井(今尚存),相传为庄子井,村南5公里处有庄周墓。
村人庄子(约公元前360-286年),名周,战国时哲学家,宋国人,做过蒙地漆园吏。
大河:清初,帅、赵二姓相继从鲁西南到此,因村边流经一条大河(古黄河支流),故名“大河”。
史安庄:明正德年间,史、安两姓由山西洪洞到考城投亲不遇,相继在此落户,故名“史安庄”。
伏楼:明永乐年间,伏氏自江苏海州迁此,盖楼一所,故名“伏楼”。
大安庄:明洪武年间,安氏从山西洪洞到此,因村大而得名。
张老庄:明嘉靖年间,张姓自清莲寺迁此,始称“张庄”。为附近较早的村庄,后为区别本地另一张庄,易名“张老庄”。
张善楼:张氏祖籍陈留,明时迁清莲寺,后到此,和睦邻里,与人为普,后盖楼一座,故名“张善楼”。
大王庄:《王氏族谱》记载:明洪武二十年 (1387年),王氏奉旨由山西洪洞迁此,因村大,故名“大王庄”。
乔庄:明永乐年间,乔姓奉旨自山西洪洞迁此。
小安庄:明正统年间,安姓迁此,始称“安庄”。
安堂:安姓祖籍山西洪洞,明万历年间到此后,建“奶奶庙堂”一座,故名“安堂”。
史楼:相传清中期,史姓自河北迁此,初称史庄。后盖楼一座,易名“史楼”。
季庄:明万历十五年( 1587年),季氏由山东济南府迁此,故名“季庄”。
张新庄:清乾隆末期,张姓自旧考城迁此建新村,故名“张新庄”。
张井:明正德年间,张姓由河北迁此定居后,开挖一较大水井,荫及乡邻,故名“张井”。
薛庄:清康熙中期,薛姓由山东迁此,故名“薛庄”。
西李庄:明万历年间,李姓居此,名“李庄”,1982年易名“西李庄”。
张庄:据《张氏族谱》载:明万历二十五年(1597年),张姓为度饥荒投亲于考城。
郝庄:明末,郝氏由山西洪洞投亲来此。
韩庄:明末,韩姓由山西太原府迁此,故名“韩庄”。
李庄:清光绪二十一年(1895年),李姓自李胡同迁此,故名“李庄”。
杨小庙:明万历年间,杨氏自山西洪洞到此后,建一关帝庙小巧玲珑,村以庙得名。
边庄:清乾隆后期,边姓自淮北辗转迁此,故名“边庄”。
曹庄:曹姓原籍山西洪洞,于明洪武末期迁至鲁西南谋生,清初又迁现址,故名“曹庄”。
陈庄:中华民国二十八年(1939年),陈姓自杨庄迁此。
杨庄:据《杨氏族谱》载:清康熙二十三年(1684年),杨姓由山东曹县杨楼到此,故名“杨庄”。
孙庄:明正德年间,孙氏迁此。
朱吴庄:相传明万历年间,朱、吴两姓相继迁此,故名“朱吴庄”。
朱庄:清光绪十三年(1887年),朱姓由今褚庙乡朱店村迁此,故名“朱庄”。
吕庄:明隆庆初期,吕姓由山西到此,故名“吕庄”。
南史庄:清康熙中期,本地北史庄居住拥挤,耕地偏少、史姓部分族人迁此,故名“南史庄”。
伏庄:清康熙年间,伏姓自山东曹县迁此,故名“伏庄”。
车庄:明末,山西洪洞籍车姓到考城投亲,在此建村。
小张庄:清康熙二十六年(1687年),张姓由本地北张庄迁此。
永合:清嘉庆初期,赵、张、李诸姓自鲁西南(今黄河北故堤外)迁此,和睦相处,愿永久合好,共议村名“永合”。
张化庄:明万历年间,山西籍张姓到此,耕作之隙酷爱丹青,绘画闻名乡里,人送村名“画庄”或“张画庄”,后误传为“张化庄”。
起新庄:清乾隆五十二年(1787年),本地张化庄住户稠密,赵姓迁此另起新庄,得名“起新庄”。
史庄:明隆庆年间,史姓由山西洪洞迁此,为区别村南3公里许另一史庄,称“北史庄”。
田庄:明末,田姓由山西迁此,故名“田庄”。
流通:唐贞观年间,刘、张、李、王诸姓同住黄河北故堤外(今庄子镇境内),此处系古黄河一较大码头,水陆交通要道,始称“刘同口”。后客商云集,渐成集市,易名“流通集”。
据《民权县志》记载:流通集原址在今顺河集西北4.5公里许,流通潭坑西岸。1958年5月,山东菏泽专区兴修太行水库,民权县流通、李馆等13个村庄全部迁出。流通集村民先居堤南张新庄二月余,又散居今褚庙乡吴庄、彦庄、尤楼、张庄,1961年迁今址,集废,简称“流通”。
据《睢州旧志》记载:“清顺治二年 (1645年)秋七月,河决考城之流通集;顺治四年 (1647年)河决流通口,堤南北尽成汪洋,经二、三岁,决口始塞”。
据《民权县志》大事记篇载:“清咸丰十年(1860年),考城团练张世祯与捻军战于流通集;翌年正月十七,捻军董执信部与张良豫战于流通集,张良豫、薛世勋(团总)等数十人败死”。
李楼:明初,李姓自河北保定迁此落户,盖楼一座而得名。
张申楼:清康熙前期,申姓由山东曹县申楼迁此,仍称“申楼”。后张姓自山西迁入,渐成大户,经两姓合议,称“张申楼”。
于楼:明天顺年间,于姓自河北迁此,后族业兴旺,堂楼高矗,故名“于楼”。
主题文章,发布者:admin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zzz.vosee.cn/xzqh/4105.html